一卡皮箱跑透透」落伍了!跨境電商需要怎樣的人才?
當亞馬遜、阿里巴巴等大平台把跨境交易最難的金流、物流通通搞定,台灣卻出現跨境電商人才荒,企業成長空間因而受限。跨境電商人才需要哪些能力?貿易導向的台灣市場,為什麼卻反而最缺電商實戰人才?
●傳承不僅是指財富,價值才是核心!立即訂閱「企業突圍電子報」,享有業界聚會優先報名權益 >> >>
亞馬遜旗下的全球開店平台(Amazon Global Selling)來台灣設點一年,5月底剛與外貿協會簽署最新合作備忘錄(MOU),其中一項重要宣示是,雙方將啟動產學合作,共同培育跨境電商人才。
從商品上架、網頁呈現,到跨國物流、金流、日常營運和市場分析等跨境電商環節,「會開一系列課程,請亞馬遜的專業講師來上課,」貿協秘書長葉明水說。
跨境電商正夯,顛覆傳統貿易
2017年,亞馬遜全球開店業績成長超過50%。簡單來說,跨境電商像是把國際貿易中繁瑣的業務搬到網路上進行,是大型電商平台極力發展的項目。(延伸閱讀:跨境電商正當紅 為什麼中國一線網站都來台?)
亞馬遜全球開店亞太區負責人戴竫斐指出,國際貿易模式正發生根本性的轉變,新一代體系已然形成,外貿主導權將從跨國企業手中,分散到中小企業上,包括製造商、品牌主、貿易商以及具研發能力的新創企業等。
以貿協與亞馬遜、中華郵政攜手合作的「TA光點計劃」為例,針對B2B跨境電商業務,提供專屬上架培訓計劃,開跑後已吸引逾百家台灣企業報名。
跨境電商有多熱門?就拿中國來說,根據阿里研究院報告,中國跨境電商在進出口總額的佔比持續增加,從2011年的7%,成長至2016年的27.6%,預估2020年將達到37.6%。
也就是說,不到三年時間,全中國將有近四成的貿易額,來自跨境電商交易。
但這個數字之於台灣有什麼意義?
關鍵在於,中國市場是內需導向,今年第一季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為32.54%。但反觀台灣,是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的市場,對外貿易依存度達99.07%,理論上更應該重視跨境電商。(延伸閱讀:跨境電商 台商西進新商機)
第三方服務商出現,需求專業化
亞馬遜從B2C發跡,對於搶進B2B市場,一直是亞馬遜創辦人兼執行長貝佐斯的心願。但事實上,看準台灣市場潛力,B2B起家的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早已來台耕耘多年,舉辦十大網商競賽、校園跨境電商競賽等,都是企圖在B2B領域發揮影響力。
網商競賽辦了四年下來,孵出六家通過阿里巴巴官方認證的B2B第三方服務商,專門輔導有心在阿里巴巴平台做跨國生意的台灣中小企業。
京奇電商是全台第一家阿里巴巴第三方服務商,創辦人董昆鑫觀察,2016年上半,整整半年間,只有三家台灣企業找上他,做代營運跨境電商業務,市場還小;但發展至今,整體市場需求已成長了8至10倍,熱絡起來。
「找我們的客人以中小企業為主,也有上市櫃公司。這些企業會把找國外客戶的工作外包,而我們就像企業的兩隻觸角,負責下廣告、優化平台、協助上架,類似平台經理的角色,把客人的競爭力,體現在網路上,」董昆鑫解釋。
不過,當亞馬遜、阿里巴巴等大平台把跨境交易最難的金流、物流通通搞定了,台灣企業欠缺實戰人才,卻始終限制了我們的成長空間。
缺乏電商人才,台灣中小企業最大的痛
今年初,台北市進出口同業公會(IEAT)委託中山大學電子商務中心進行「台灣中小企業運用跨境電商拓銷國際市場調查」,結果出爐,台灣企業尚未進行跨境電商的原因,有將近一半(49.7%)是因為「缺乏電商人才」,其次才是「對電子商務不了解」(43.1%)。
進一步追問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,66%受訪企業最需要國際市場開發人才;64.9%需要網路行銷人才;57%需要平台營運人才;35.8%需要產品企劃;其餘則依序為美工設計、語文溝通、通關物流和顧客服務等。
該計劃主持人,中山大學資管系教授暨電子商務中心主任梁定澎表示,台灣在這幾年,對外界變化的調整速度太慢,「從土洋電商大戰也可看出,我們在電商轉型上是嚴重落後的,未來的對手可能來自各個地方。」
有別傳統貿易,跨境電商人才大不同
隨著貿易生態改變,年輕一輩的國外買主多走到數位電商模式,不再是過去拎著一卡皮箱全球走透透,就能讓沙漠開花的台灣奇蹟。
除了基本的語言需求、對貿易商業本質有一定概念之外,跨境電商人才更看重兩大專業:
一、資訊平台運用能力:包括平台選擇、跨平台之間的優劣勢判斷等。
梁定澎指出,從第三方代操、服務業者的出現,代表跨境市場需求走向專業化,但這些業者多半僅針對阿里巴巴、亞馬遜等大平台,可能受到廠商資源或偏好的限制,主導權還是在大平台上,對台灣整體市場提升有限。
他舉例,國外很多垂直型電商平台在某些領域市佔率很高,像是美國專攻房屋修繕產品、居家裝飾的零售電商Home Depot,但台灣業者可能資訊掌握太少,或是沒有能力運用,十分可惜。
二、市場數據分析能力:從數據看到商機與趨勢,包括從跨平台的數據中理解市場,進行庫存、定價策略調整等。
董昆鑫提到,電商平台產生大量數據,是傳統外貿通路無法提供的。而台灣中小企業主多半自認「性價比高、交期快、服務好」,但這些都缺乏數據佐證,更有可能是錯誤認知,「重點是買家怎麼看你,以及你在市場的哪個位置。」
整合學界、企業、政府三方資源
貿易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,跨境電商求的絕不是純粹事務性質工作,企業看待相關人才的思惟勢必得加速調整。
又從學界資源來看,台灣各大學、研究所與電商相關的科系少之又少,商管學院普遍現有的國貿系,也不一定納入電商課程。
「加上很多學校改成國企系後,層次太高,與台灣現有產業結構脫節,」梁定澎直言。
除了從正規學校教育及在職進修雙管齊下,梁定澎也建議,可仿效台灣慣常的科學園區概念,成立跨境電商園區,結合企業、地方政府、中央部會和法人等眾人之力,從貿易需求面著手,整合軟體設計、行銷、供應商、物流、關務,一直到創投、學校等,長遠規劃,真正建立一條龍式的生態協力系統。(責任編輯:洪家寧)
文章轉貼 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90228&utm_campaign=copylink_-website_share-icon&utm_medium=website_share&utm_source=copylink
留言列表